香港白小姐直播现场开奖结果-半年净利预降超七成,太极集团1.2亿元回购难挽发展颓势
7月14日,太极集团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仅为1.3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1.90%;扣非净利润约1.2亿元,同比下降74.47%。
公司业绩“滑铁卢”源于核心产品全线溃退,胃肠感冒类、抗感染类、止咳类等主要产品销售全面下滑,导致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21.60亿元。
面对断崖式下跌,太极集团在7月17日紧急抛出股份回购计划,拟以8000万元至1.2亿元自有或自筹资金回购股份并注销,回购价格不超过28.03元/股,较当前股价溢价约28.8%。
持续崩塌的业绩
太极集团近年来的业绩轨迹犹如过山车般急转直下。这家始建于1972年、拥有完整医药产业链的老牌药企,在2021年完成与中国医药集团战略重组后,曾迎来短暂高光时刻。
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达到8.22亿元峰值,但紧随其后的2024年业绩开始崩盘,营收下滑20.72%至123.86亿元,归母净利润暴跌96.76%至仅2665万元。进入2025年,下滑态势未止。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0.75亿元,同比下降69.80%。结合半年报预告测算,第二季度单季净利润仅约0.64亿元,延续了利润持续下滑的态势。
分季度观察,太极集团2024年四个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5.05%、-25%、-73.82%、-909.72%,业绩呈现持续恶化趋势。这种断崖式下跌已将公司总市值从2023年中的370多亿元高峰压缩至目前约118亿元,蒸发近70%。
太极集团的困境核心在于产品竞争力丧失,藿香正气口服液作为公司明星产品,2024年生产量8225.19万盒,同比下降51.2%;销售量9236.79万盒,同比下降35.34%。
其他主力产品如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销售量暴跌54.74%,注射用头孢唑肟钠等抗感染药物销售也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则因藿香正气类产品市场竞争白热化,华润三九、太龙药业等竞争对手不断蚕食市场份额。
亿元回购艰难自救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底蕴深厚的老牌药企,太极集团近十年几乎无新药问世,研发投入长期低迷,2021—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仅1.2%、1.15%、1.86%,远低于行业水平,创新能力严重缺失。
同时,公司营销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销售费用率常年高居50%以上,2023年上半年甚至达54.67%,远超行业均值。2024年尽管销售费用率降至26.54%,但营收仍同比下降20.56%,第四季度营收骤降42.5%,显示高投入未能换来销售增长。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太极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71.21%,远高于行业均值28.7%,偿债能力堪忧。在2024年太极集团更是曝出重大税务合规问题,旗下西南药业和重庆中药材公司因税务稽查及自查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合计约1亿元,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蚕食了本已微薄的利润。
面对困局,太极集团正多线出击试图力挽狂澜。公司在7月17日推出的0.8亿元—1.2亿元股份回购计划成为最直接的信心救市举措。按照28.03元/股回购价上限测算,预计回购285.41万—428.11万股,占总股本的0.51%—0.77%。
公司强调回购基于“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及价值的高度认可”,所有回购股份将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但值得玩味的是,回购资金上限仅占公司2024年底净资产的3.44%,对改善资本结构作用十分有限。太极集团的亿元回购计划更像是信心救生筏,能否真正扭转企业命运,仍取决于产品创新突破与运营效率提升的实际成效。
太极集团曾雄心勃勃提出2025年末实现500亿元营收的目标,但2024年仅实现123.86亿元营收,距目标差距巨大。以目前不足10亿元的账面现金,通过并购实现目标的路径基本封死。开源证券已大幅下调公司盈利预期,将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从12.06亿元调降至5.53亿元,降幅超54%。
对投资者而言,公司股价已从2023年高点68.14元跌至22.61元左右,跌幅约68%。28.03元的回购价上限虽提供约28.8%溢价空间,但若无基本面实质性改善,这种支撑恐难持续。随着2025年度进入下半年,太极集团距离其“世界一流中药企业”的目标似乎愈发遥远。
风口财经记者就如何解决产品结构老化,以及除了回购之外有何具体措施扭转单品崩塌局面等问题致函太极集团,截至发稿未收到有效回复。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